作者:老K
发布于:车迷网-新能源车
每逢节假日,我的朋友圈就自动分裂成两大阵营:
一阵营是“电车吹”,在高速服务区,一手拿着咖啡,一手扶着充电枪,配文:“时代变了,兄弟们!休息充电两不误,这才是未来。”
另一阵营是“电车黑”,拍着服务区排队等充电的长龙,配文:“我感觉我不是在回家,我是在参加一场‘抢电’大赛,谁懂啊!”
到底谁在说真话?电动车跑长途,究竟是享受还是受罪?

我是老K,上周刚开着我那台标称续航700公里的“电动爹”,从北京一路干回了1200公里外的老家。今天,我就把充电桩上的客套话全扔了,跟你聊聊广告里绝对不会告诉你的那些事儿。
第一坑:高速续航“打骨折”,你的700公里只是个“理论值”
新手电车司机上高速,第一个吓一跳的就是这个。为啥在市区里能跑个八九不离十的续航,一上高速就跟开了闸的水龙头一样哗哗掉?
我给你打个比方:跑市区,走走停停,对电车来说就像是“慢跑间歇训练”,动能回收能帮你“回血”,所以不怎么费电。而跑高速,持续120km/h的速度,对电车来说就是“百米冲刺”,电机得一直高功率输出,这电耗,能不猛吗?
记住老K这个经验公式:
- 春秋天跑高速,官方续航直接打7折。 700公里?你就当它500公里来规划。
- 冬天开暖风跑高速,请直接对半砍! 没错,就是打5折!700公里?能跑350公里你就偷着乐吧。
不认清这个“续航折扣率”,你连行程规划的第一步都做不对。
第二坑:找桩就像“开盲盒”,导航上有和你亲眼见是两码事
“现在充电桩遍地都是,怕啥?” 说这话的人,肯定没在高峰期跑过长途。
在高速上,找桩不是打开APP看个位置就完事了,它更像是一场“闯关游戏”:
- 第一关叫“幽灵桩”: 导航显示这儿有桩,你兴冲冲开过去,结果发现桩是坏的,或者是“仅供内部使用”。
- 第二关叫“排队关”: 好不容易找到个能用的,前面可能已经有三四台车在等着了。你得等他们一个个充满,这个时间成本,你算过吗?
- 第三关叫“龟速关”: 不是所有桩都是“超级快充”。你好不容易排到,一插上枪发现充电功率只有30kW,一杯咖啡喝完了,续航才涨了50公里。那感觉,比堵车还绝望。
高峰期在热门路线上,充电的本质就是一场“资源挤兑”。你的心态,必须从“找个桩充电”切换到“抢个桩续命”。
第三坑:时间成本和精神内耗,才是最贵的“油费”
开油车跑长途,你累了就进服务区,渴了就进去喝水,完全随心。
而开电车跑长途,你的所有行程都必须被“电量”这条缰绳牢牢拴住。你不是根据“人的需求”来决定在哪休息,而是根据“车的需求”。
你大脑里会始终有一个后台进程在高速运转:“我还剩多少续航?到下一个服务区够不够?如果那个桩坏了,我的备用方案是什么?”
这种持续性的“续航焦虑”,会让整个旅途的疲劳感加倍。你省下的那点油钱,够不够付你的“精神损失费”,这笔账你得自己算。
老K的结论:电车能跑长途,但有前提
说了这么多,我不是要一棍子打死电车。电车跑长途,在2025年的今天,是**“可行的,但不是舒心的”**。
你如果想尝试,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:
- 你是“规划大师”: 你能提前规划好沿途每一个充电点,甚至有A、B、C三个备用方案。
- 你不赶时间: 你能接受每开2-3小时,就要停下来充40分钟到1小时的节奏。
- 你的路线是“黄金干线”: 你只跑京沪、京港澳这种充电设施极其完善的成熟路线。
- 你的车是“续航王者”: 你开的是那些搭载800V平台、实际高速续航能超过500公里的新款车型。
如果你只是个普通用户,买车就图个省心方便,偶尔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,那我明确告诉你:在现阶段,一台靠谱的混动车,或者一台省油的燃油车,依然是更稳妥、更自由的选择。
别让你的旅途,变成一场围着充电桩转的闹剧。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错误请指正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